“盲發快遞詐騙”,要警惕更要鏟除
【熱點背景】
自己沒有買東西,卻收到到付快遞,打開后發現只是幾塊錢的地攤貨,價值遠低于到付款,并且退貨無門。原來,這是一種名為“盲發快遞”的詐騙,背后藏有一條見不得光的黑色產業鏈。

【模擬提問】
說說你對上述內容的看法。
【參考思路】
盲發快遞詐騙”經過精心設計,一方面利用受害人以為是親友所寄快遞的誤解,誘人“上鉤”付錢;另一方面,由于單次詐騙金額小與維權成本高的不對稱,抓住了受害人大概率會“自認倒霉”的心理。
一名受害人單次被騙幾十元看上去“不多”,但記者暗訪發現,僅一伙不法分子每天“穩定發貨”就在1000至2000單。如此“廣撒網”,受騙者不在少數,詐騙金額更不是“小數”。不法分子的狡詐還在于,“干一個月后就把快遞后臺發貨系統注銷掉”。頻換“老巢”,機關算盡,顯然是為了逃避打擊。
“盲發快遞詐騙”逞兇,有關部門要瞄準“要害”,嚴懲不貸。
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不容小覷。在貼吧、QQ群等平臺,一條個人信息被賣到1.5至2元。知情人透露,這些個人信息出自快遞公司或電商平臺的“內鬼”。由此,“盲發”有了“獵物”,甚至還有了“針對性”。比如:不法分子給曾買手機的客戶發數據線,給買過寵物用品的發寵物玩具,等等!懊ぐl快遞詐騙”能如此“精準投放”,自然與非法泄露公民隱私、違法交易個人信息等違法勾當有密切關系。執法者理當順藤摸瓜,揪出倒賣個人信息的“內鬼”,斬斷伸向公民隱私的“黑手”。
快遞“助紂為虐”同樣不能視而不見。一些快遞員明知道有“貓膩”,仍積極配合!八麄冇刑岢,當然希望發件越多越好”,一語道破“勾結紐帶”。還有就是,面對大宗“盲發”,甚至還有所謂“空包”,要說快遞公司“毫無察覺”,怕是難以服眾?爝f到付本是一種付款選項,承載著人與人之間、買家與賣家之間、消費者與快遞公司之間的信任,F在卻被不法分子利用,從事違法活動,監管部門及行業都應想想如何堵住這一漏洞。
“盲發快遞詐騙”侵犯公民隱私、詐騙受害人錢財、傷害社會誠信,必須予以堅決打擊。依法維護公民合法權益、依法懲處騙局的始作俑者,是法治社會的要求,更是捍衛公平正義的體現。
同時,如何從法律規范、行業標準、技術創新等層面,進一步強化公民個人信息保護,也是大數據時代的“必修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