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華中局的指示,蘇南行署主任吳仲超立即與上海地下黨組織聯系,準備在蘇、浙、皖邊區廣德境內籌辦江南印鈔廠。
1944年春節,上海地下黨組織派趙金渡前往根據地,并帶來黃金15兩作為辦廠費用。同處3月,趙在上海一家印刷廠購買了4部園盤機、2部平臺機和其他用品。為防日偽盤查,趙金渡一路由自己率領,經常州,走山路;一路由另外一位同志帶領,經無錫,過太湖,歷盡千辛萬苦,闖過重重關卡,才將上述物資安全運抵廣德。
同行的還有從上海聘請的錢玉林、周炳生、周慶生和黃越顧四位技術人員。
江南印鈔廠設在安徽省廣德縣新杭鎮永新村韓家巷,印鈔車間設在何啟堂三間正房,各科室設在其偏房,切鈔、點鈔和捆扎車間安排在距印鈔車間150米處的4間草房里。工廠開工不久,因一臺切鈔機太陳舊,無法使用,故從上海請來了一位手工切紙師傅。
因此,大量的江南幣都是人用手工切成的。江南幣是用上海特制的銅版紙印制的,紙質較好,印出的鈔票相當精致,面額為一元和伍元兩種。
江南幣印制好后,用兩匹騾子夜間馱到長興新槐江南銀行蓋章,由銀行幣劵科發行,流通二市場。
1945年9月日軍投降后,新四軍16旅奉命撤出蘇、浙、皖根據地,江南印鈔廠遂于9月由廠長孔郎率隊先撤,并于11月5日抵達蘇北寶應。該廠在北撤前,由指導員支瓊英等負責銷毀成品和半成品。流通于市場的江南幣則通過商業渠道用黃金、布匹和糧食予以兌換;未兌換,未兌回的部分,則由蘇、浙、皖留守處繼續兌換。
后因國民黨軍對正在根據地堅持斗爭的游擊隊進行“清剿”,留守處撤離,尚有少量貨幣在群眾手中。解放后,那些貨幣則由中國人民銀行一一收兌回來。
江南印鈔廠撤到蘇北后,部分人員連同機器與江淮印鈔廠合并為華中第一印鈔廠,另一部分人員并入華中第二印鈔廠。
至此,江南印鈔廠完成了黨的光榮使命。
★該幣目前存世量非常少,本人玩錢十余年,認識各地一些專業人士,都未見過實物。